你能想象吗?有个人银行卡里有30万,可面对一件标价3000块的羽绒服,犹豫了老半天,最后还是摇摇头走了。这事儿听着是不是挺让人想不明白的?今天咱就唠唠这看似矛盾事儿背后的故事。
从一穷二白到有存款,她经历了啥?
主人公和她老公当年结婚那叫一个简单,就领了个结婚证,彩礼、三金、婚礼、婚房、婚车啥都没有,这就是大家说的“裸婚”。婚后,为了能有个自己的家,他俩开启了疯狂省钱模式。
夏天买衣服,50块钱到头了,冬天衣服超过200块,就觉得贵得不像话。鞋子呢,超过100块想都别想。她老公夏天就两件上衣,白天穿晚上洗,来回换着穿。大热天出去跑业务,连两块钱一瓶的矿泉水都不舍得买。
吃饭专挑便宜的。绿豆芽一块钱能吃一顿,两三个土豆能吃两三天,一个土豆就能炒一盘。她老公爱吃肉,可猪头肉太贵,就买便宜的肉皮解馋。偶尔想改善下伙食,不买鸡肉,买鸡架回来熬汤,就着烧饼吃,那时候觉得这就是天底下最好吃的东西了。
住的地方选在四环边的都市村庄,就为了每个月能省那七八百块钱房租。虽然上班得早起,还得倒三趟车,可为了省钱,这些都不算啥。
就这么省吃俭用,他们终于按揭买了房,全款买了车。但那些年吃的苦,让他们对一些东西有了阴影,比如现在最讨厌吃的就是豆芽和土豆,她老公一看见肉皮就直摇头。
3000块的羽绒服,买还是不买?这是个大问题!
今年冬天,主人公本想着过年得买件好衣服穿穿。为啥呢?因为堂妹新婚第一年请新女婿,所有亲戚都去,她想穿得体面些。于是约着朋友去逛街,还真看上了一件品牌羽绒服,标价3000多。店员说最多打9折,打完折还是3000块!这可把她惊到了,她心里想着最多花个千把块买羽绒服就差不多了,这价格比她想的贵太多了。
在店员的劝说下,她试穿了一下,朋友都说好看,显得上档次。店员也在旁边不停地说,好羽绒服能穿好几年,不过时还显得体面。可她一看到价钱,心里想买的念头一下子就没了,不管别人怎么说,坚决不买,扭头就走了。
回到家跟老公说这事儿,老公还劝她去买,说她都没穿过好衣服,现在又不是没钱,买一件穿着暖和还大气。可她就是不听,觉得再好的羽绒服能暖和到哪儿去啊,而且3000多块买一件衣服,又不能天天穿。老公说她是守财奴,想不明白,不知道心疼自己,衣柜里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。
她为啥这么抠?背后原因让人深思
其实啊,她对自己抠,对家人可大方着呢。要是她老公说想买3000块的羽绒服,她肯定双手赞成。她不是那种爱攀比的人,不像有些女人,看到别人买啥自己就得买啥。她觉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,跟别人比来比去,心累还浪费钱。
更重要的是,她知道钱来得不容易。这些年大环境不好,挣钱难,30万存款那可是他们夫妻俩辛辛苦苦攒了好长时间才有的。可要是想花,那可太容易了,说不定一下子就花没了。
人到中年,上有老下有小,她父母年纪大了,自己又远嫁。她心里清楚,万一父母生病急需用钱,要是拿不出来,那可就麻烦大了。3000块的衣服不穿没啥大不了的,但没钱给父母看病,那可真是要急死人。
咱该咋看这事儿?给大伙支支招
从这个事儿能看出来,每个人的消费观念都不一样。有的人觉得该享受就享受,钱花了才是自己的;可有的人就像主人公一样,觉得存钱才是最重要的,心里有底才踏实。
对于咱普通人来说,这两种观念其实都有道理。该节省的时候就得节省,不该浪费的咱别浪费。但也别对自己太狠了,适当享受生活也是应该的。就拿买衣服来说,不一定非要买贵的,但要是碰到合适的,能让自己生活过得好点的,偶尔多花点钱也没啥。
咱再说说存钱,这真的很重要。不管啥时候,手里有点存款,遇到突发情况心里才不会慌。就像主人公考虑到父母可能需要用钱,这就是很现实的问题。
所以啊,咱得在享受生活和存钱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。每个月可以给自己定个存钱的目标,剩下的钱再好好安排,该花的花,不该花的咱就省着。